引 言
8月4日,《人民日报》发布《城市更新里的科技范儿》一文,深度解析了安徽省合肥市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成果。报道以合肥长丰县餐饮店的燃气安全实践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了可燃气体报警装置“自动关阀+电话报警”的硬核科技守护力,并深入报道了清华合肥院安全监测中心全省瓶装液化气全流程监管平台运行实况。袁宏永院长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合肥“因城施策”的韧性城市建设路径。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2016年率先提出“城市生命线”概念,在合肥市打造了我国首个综合性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辰安科技及子公司合肥泽众深度参与系统建设和产业发展,形成“清华方案·合肥模式”。

原文分享
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
可燃气体报警装置能够直接关闭液化气阀门,并自动拨打电话报警
起火、烧油,“吱啦”一声,食材下锅。不一会儿,几道小菜新鲜出炉,热气腾腾,色香味俱佳。中午,看到不断光顾的食客,李旭东手脚不停,笑容满面。
3年前,李旭东在安徽合肥长丰县金大地翡翠公馆小区,经营起一家夫妻店,主营盒饭快餐。
在居民区做餐饮,安全是躲不开的难题。“我们店面小,风险最大的是液化气。不过,现在我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报警器会给我‘打电话’。”李旭东掀开厨房的门帘,来到煤气罐旁蹲下,指着墙角处的一个巴掌大小的圆形设备说,“这是液化气泄漏报警器,和灌装燃气连接,一旦检测到液化气泄漏,就会直接关闭阀门,并且拨打我的手机号码。”
长丰县住建局公用事业科科长姚德松介绍,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长丰县陆续为工商户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目前已经安装约4000户,主要涉及餐饮、养老机构、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食堂等。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全监测中心,大屏幕上,燃气、排水、供水、桥梁等数据实时滚动,数十名工作人员监测着实时数据,李旭东店里的信息就在其中。
“目前,安徽省统一建设了瓶装液化气全流程综合监管平台,在这里,可以实现瓶装液化气的储配到回收全流程监管,一旦出现安全风险,可以第一时间反映,第一时间协调相关单位,迅速处理。”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全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旋说。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离不开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支撑。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增强城市发展韧性,一直是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的目标。
“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安全需求,这些需求与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息息相关。”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袁宏永说,合肥位于江淮分水岭,兼有南北存在的城市安全问题。近年来,合肥发展很快,人口迅速增加,建筑高密度建设,设施高强度运行,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以来,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市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合肥逐步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全省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络。推进省市县三级监测运行体系建设,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预警联动响应工作机制。建成了多个重要实验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巨灾科学中心科研平台体系,推进城市安全从理论到技术的跨越。
“接下来,团队还将推进极端灾害预判预警工程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进一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技术保障作用。”袁宏永说。
来源:人民日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